為您找到與數據治理 標簽相關結果 117篇
嘉興筑牢數據治理地基 提亮政務服務成色
1月17日,記者走進位于嘉興市秀洲區成秀路328號的秀洲政務服務“未來大廳”,只見整個大廳呈開放式布局,沙發、綠植等營造了輕松舒適的氛圍,傳統的“面對面”窗口服務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工作人員陪著辦事群眾提供“肩并肩”“手把手”服務。
01月17日國脈政務播報(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政府工作報告)
北京以首善標準探索一流營商環境,眾多舉措全國首創,改革經驗也向全國推廣。市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戴穎介紹,五年來本市先后出臺了1.0至5.0版共1034項改革任務,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迭代升級,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特別在2022年,本市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助企紓困、落實穩經濟的重要抓手,為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促進經濟回穩向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01月16日國脈政務播報(數據安全/營商環境/數據治理)
數據安全產業是為保障數據持續處于有效保護、合法利用、有序流動狀態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新興業態。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推動數據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各行業各領域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加速數據要素市場培育和價值釋放,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制定本意見。
談談2023年數據治理的5大趨勢
2023年數據將繼續在商業行業和經濟體中流動。有了更多的渠道、更快的速度和包含更多的洞察力,組織將別無選擇,只能向數據驅動的業務模型發展。企業領導者面臨的問題是:它是積極主動和動態的——還是更加被動并參與追趕?
國家統計局何強: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數據治理體系,離不開完善的國家數據治理框架
何強在演講中指出,需要建立一個國家數據治理政策框架,充分利用數據的力量,來建設更有效運行的數字政府,實現更大的公共利益,做出更具引領性的創新。為此,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著手。
汪玉凱:數據治理是智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關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規范政務數據體系建設 構筑數字政府堅固基石
政務大數據體系是數字政府建設的根基和源泉。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指南》(國辦函〔2022〕102號,以下簡稱《建設指南》),從國家層面對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作出總體部署,提出加強數據匯聚融合、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促進數據高效流通使用,充分釋放政務數據資源價值?!督ㄔO指南》作為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的又一指引性文件,進一步夯實了政務數據治理底層邏輯,詳細繪制出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路線圖,將為提升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合肥加速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近年來,合肥市以打造數據能力為核心,搭建國內首個數字化城市中臺,形成高效的數據整合能力,數據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數據賦能便民惠民,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全面提速。
蔡春久:數據治理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中電標協數據管理應用推進分會副會長蔡春久首先介紹了數據行業的發展趨勢,包括國際數據管理協會(DAMA)的有關情況,并指出中國近些年在數據領域方向的領先地位,國際數據管理協會也會在新版數據管理知識體系指南中增加隱私計算、區塊鏈、以及中國所提出的數據權屬等新的概念與內容。
山東搭建“數字高速公路網”,跑出轉型加速度
數據的互聯互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數字高速公路網”,隨著數字化改革在民生服務領域的深入,我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日漸“智”治有方。
數字政府建設新趨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政府建設進入快車道,其發展勢頭很可能呈現出五種發展趨勢。
陜西師范大學打造“一網通辦”服務平臺及數據治理體系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陜西師范大學認真學習黨史、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提升網絡信息服務相結合,依托信息手段及新技術,打造“一網通辦”服務平臺及數據治理體系,以理念革新帶動模式創新、以服務改進推動管理效能提升,全面提升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
國網萊州市供電公司:“網上電網”助力提升數據治理能力
2月28日,國網萊州市供電公司利用“網上電網”系統開展與源端系統的數據同步治理工作,分析數據質量問題,形成閉環整改;同時,梳理統計模塊的各項報表,總結不足并提出解決方案,為新一年“網上電網”建設打下更好的基礎。
??邶埲A區通過“制度+技術”提升政府服務效能
??邶埲A區在政務服務工作中堅持審批做減法、服務做加法,將數據治理融入城市治理全流程,通過“制度+技術”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高新民 | 領域數據空間:數據治理基礎架構
2021智慧中國年會由智慧中國年會組委會、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主辦,設置主論壇和專項分論壇,分別以“加快數字化轉型 建設美好數字中國”和“數據治理體系構建與城市運行體征管理”為主題,邀請界內決策者、管理者、建設者、觀察者、思考者開展深入探討、交流與合作。